查看原文
其他

如果不发这篇报道,我们就失去了一切!

2018-03-09 新读写
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

“我们不发这篇报道,没有什么损失的。”


“不,如果不发,我们就失去了一切。大家迟早会知道我们有了报告却不发,想想这会对《华盛顿邮报》的声誉造成什么样的后果……”


这段出自斯皮尔伯格的新片《华盛顿邮报》(The Post)的对话,被看过的观众广为转发。


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《华盛顿邮报》,被评价为是一部工工整整的教科书电影——


豆瓣评分8.2



导演史蒂文·斯皮尔伯格。凭借《辛德勒的名单》《拯救大兵瑞恩》前后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。


男主扮演者汤姆·汉克斯。也是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(《费城故事》《阿甘正传》)。


女主扮演者梅丽尔·斯特里普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(《苏菲的选择》《铁娘子》),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(《克莱默夫妇》)。



电影以1971年“五角大楼文件”泄露事件作为背景,讲述了新闻媒体如何为维护公众的知情权,冒着来自权威的威胁和可能面临的牢狱之灾,揭穿美国政府试图掩盖的关于越战的谎言。


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各国最突出的机密泄露事件。


当时,美国深陷越战。连续几任总统都清楚地知道,他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,但却没有人叫停。


国防部长在飞机上还清楚地辩驳,这场战争只会越来越遭。



下了飞机,面对媒体,却换了一副嘴脸,撒谎都不用打草稿。


我们军队取得的进展超出预期,一切都让人深受鼓舞。



情报分析师丹·埃尔斯伯格,与国防部长一起前往越南目睹了真相,面对谎言,他坐不住了。


他将国防部长办公室的最高机密,美越关系的分析报告偷偷拿了出来。



读了这分析报告,丹·埃尔斯伯格才发现,从杜鲁门、艾森豪威尔,再到肯尼迪、约翰逊、尼克松,每一任总统都在说谎



他们欺骗国会和民众,明知道赢不了战争,却还是不断让士兵们去送死。


为什么,明知道会输却仍旧不撤退?


一成是为了帮助南越,二成是为了抵制共产主义,七成,是为了逃避美国战败的羞耻。


每任总统都生怕在自己执政期间输掉战争。



他打算将这份分析报告,公之于众。


别人同丹说,这么做政府会把你关起来的。


丹反问,难道你不愿意为了阻止这场战争而坐牢吗?



没多久,《纽约时报》就收到了这些材料,头版头条刊登了文章。


这一举,不仅惊到了报刊业同行,还惹怒了白宫。



人们的反战热情高涨,街头抗议活动爆发并席卷全国。



此时,《华盛顿邮报》还是个地方性的报纸,无法与《纽约时报》相提并论。而且,还是家族企业。


目前的负责人是,梅姨饰演的凯。


她的老爸把报纸传给了她的老公,结果老爸、老公都死了,她才被迫接手家族事业。


每一天干得都是胆战心惊,还经常在梦中惊醒。醒来后继续看满床的资料和报表。



最近,她们家的企业要谋求上市。因为需要一笔资金来还债。


为了在会议上有话可说,她可是做足了功课,还提前找朋友彩排会议问答。


公司要卖掉135万股,每股24.5美元到27美元,对银行家来说价格没浮动太多,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个浮动超过300万美元,这就相当于25个优秀作者超过5年的薪水总和。


我们要在优秀记者身上投入更多,因为质量和收益总是成正比的。



但是,当她坐进全是男人的会议室,事情却变了样子。


尽管会议上的所有问题都是她预料到的,


为什么不定价在25美元,价格浮动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。。。



但是,她根本都无法张口说话。


虽然她是董事会老大,但丝毫没有影响力,没有掌控力,甚至没有自己的声音。



一页页笔记上全是问题答案,但她却张不开口。


在这个满是男人的屋子里,她的意见,变成了最不重要的意见


她的观点,即便是正确观点,也无法大声说出来。



散会后,公司董事会内部也在背后嘀咕她。


她确实很会搞派对,她是个好女人。。。但她爸爸把公司交给了她丈夫,她现在管事的唯一原因是她老公去世了。



这些话凯全都听到了,但是能怎么办呢?


平静一下心情,大大方方地出去微笑:谢谢你的坦诚直言。



接手家族企业,又面临上市,这是她作为女接班人的困境。


而她的报纸,《华盛顿邮报》也面临困境。


《纽约时报》已经先人一步报道出惊人新闻。国防部长在六年前就已经知道美国赢不了这场战争了。但是民众不知道,没有人知道。



汤姆·汉克斯饰演的《华盛顿邮报》的主编本·布莱德利,怒了:


这是在我们的地盘,我们居然不知道这事!


几千页报告,历数白宫过去30年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,我们却只能看新闻却不能报新闻!


醒醒吧!该干活了!



本,敬业并资深,他知道这是大新闻。他动用人脉,想要找到国防部长的这份分析报告。


但是,问题来了。本与凯的立场不同。国防部长是凯的老朋友。 甚至,这起报道中涉及的大部分白宫人士包括总统,都是凯的朋友。



凯如果同意这项调查和报道,就相当于与自己的朋友圈为敌,与大半个白宫为敌。


与此同时,又发生了一件大事,政府决定起诉《纽约时报》。



司法部长限制报纸的出版,尼克松总统要跟他们法庭见。


听到这个消息,《华盛顿邮报》内部炸了。


大家吐槽:杰弗逊总统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。。。


历史上法院有禁止报纸出版过吗?合众国历史上前所未有!


本始终在劝说凯,我们与那些政客朋友,不能既是政客和媒体的关系又做朋友,我们必须选其一。



他们最终拿到了4000多页的文件,而且是没有页码的打乱顺序的。


此时距离印刷不到十个小时。


整个小组不眠不休开始整理。



公司的律师强烈反对发表这篇报道。


股东们也都强烈反对,认为《纽约时报》就是前车之鉴。


最后,几方的博弈在一通电话中展现。


员工代表说,如果不发表这个报道,两大知名记者威胁辞职


本说,这是一场战争,尼克松限制《纽约时报》。如果《纽约时报》输了,就是我们也输了。我们输了,这个国家就输了,尼克松赢了。赢了这次就会赢了下次。


因为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。



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在这一点上,所有人都等着凯的决定。


最后,当凯说出Let's go的时候,简直燃到了极点。


这里梅姨的演技简直绝了。


她把凯最初的害怕、慌乱、犹豫,最后做出决定后的那种坚定、清醒都演绎得淋漓尽致,层次分明。



在最后的对决中,凯终于对一直质疑她的董事会成员说出了想说的话。


这已经不是我父亲的公司,也不是我丈夫的公司,而是我的公司。对此有异议的人也许不该待在董事会。




这段酷炸天的故事,原型就是这位:


邮报女老板凯瑟琳·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。


这位生于1917年6月16日的名媛,出生在一个犹太巨富家族,老爸是华尔街大银行家,在胡佛总统手下当过美联储主席,在杜鲁门任内当过世界银行首任行长。老妈是上流社会出名的艺术家,貌美如花,生了5个孩子。


凯瑟琳是最小的女儿,但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丑小鸭,非常自卑。她喜欢读书写作,一个人默默无声地长大。进芝加哥大学,连同学都不相信她是什么名媛。


大学毕业,老爸正好买下了还是小报的华盛顿邮报,让她编编读者来信,月薪25美元。


就在工作当中,她碰到了老公菲利普·格雷厄姆,男方出身政治世家,从哈佛法学院毕业,是年轻帅气的律师。


凯瑟琳的老爸一直认为,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,他把报纸大权交给了女婿,连股权也都给他。

1954年3月18日,菲利普.格雷厄姆(左)及迈耶在阅读《华盛顿邮报》


凯瑟琳全心全意当起了照顾丈夫的“家庭主妇”,养育4个孩子,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。



依靠菲利普的关系网,邮报开始了与白宫的密切联系。在20世纪50年代初,邮报已跻身华盛顿众多报业销售量的前三名,报纸发行量节节攀升,发行量增加两倍,广告收入也大幅提升。


1961年,菲利普以1500万美元买下了纽约著名的全国性杂志——《新闻周刊》,此举使邮报稳稳地跻身新闻报业巨头的行列,不仅成为首都第一大报,并凭借旗下的《新闻周刊》对峙《时代》。


与此同时,菲利普知人善任,不惜重金签下当时最知名的新闻记者和政治评论家沃尔特·李普曼和本·布莱德利,这两位传奇人物也为邮报做出了非凡的贡献。

1974年8月8日,本·布莱德利在组版室审阅次日版面,头版刊登“尼克松辞职”消息。

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身处事业巅峰期的菲利普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,但他矢口否认自己有任何问题,暴躁地反驳提议治疗的所有人。


他对妻子日渐不满,并一度同手下的一名女记者打得火热,引起不少风言风语。


1963年8月,他在自家农场的屋中开枪自杀。


这一突然变故,压得已经46岁的凯瑟琳几乎喘不过气来。


这时候的凯瑟琳46岁了,丈夫的突然离去让她陷入两难境地,家族事业无人打理,而她一直以来“家庭主妇”的身份,也让大家对她并不抱什么希望。



凯瑟琳不忍将父亲和丈夫心血建立起来的一切交付给他人,深思熟虑后,她毅然决定从幕后走到前台,以格雷厄姆家族女性继承人的身份掌管起邮报公司。


当时,没人看好这个缺乏光彩的女人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邮报必将被出售,而邮报内部也人心惶惶,不少名编辑、名记者都想跳槽。

领导满屋子男人的女老板


凯瑟琳并不了解公司该如何经营,很多决策都是凭直觉做出的。正如她在自传中写道的:“身处悬崖边闭眼一跳。令人惊讶的是,我稳稳地落在了地上。”


她最重要的,是学会了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。


1965年,凯瑟琳提拔著名记者本·布莱德利担任《华盛顿邮报》总编,并放权让各级主管、编辑、记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。到20世纪60年代末,《华盛顿邮报》在很多方面超过了《纽约时报》,人气不断上升。


1971年6月30日,凯瑟琳·格雷厄姆和本·布莱德利为最高法院的决定而欢呼。


1971年,《纽约时报》因披露五角大楼有关越战的“绝密文件”被尼克松政府告上了法庭,邮报面临着是否要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抉择。


报道还是不报道?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凯瑟琳面前。


凯瑟琳最终选择坚持父亲办报的核心理念——“追求事实,对读者负责,报道最接近事实的真相”。


1971年6月18日《华盛顿邮报》以“五角大楼文件披露美国在1954年企图推迟越南选举”的通栏为标题,刊登了相关文件的报道。


1971年6月30日,美国最高法院以6:3的投票,裁定政府禁止报社刊登文件的禁令无效。《华盛顿邮报》《纽约时报》可以继续刊登五角大楼文件。


1971年6月21日,凯瑟琳·格雷厄姆和本·布莱德利走出华盛顿地区法庭。


1971年7月1日,《华盛顿邮报》刊登“法庭以6:3捍卫报业”


1972年6月,5名男子因私自闯入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总部而被捕。


绝大多数传媒只把此事当做不入流的小新闻,但《华盛顿邮报》却进行深入调查,终于发现共和党政府试图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,破坏民主党的竞选活动。


尼克松政府不断向《华盛顿邮报》施压,警告凯瑟琳不要“出风头”!

20世纪70年代,《华盛顿邮报》编辑办公室内,发行人凯瑟琳·格雷厄姆(左一)、执行主编本·布莱德利(右一)与记者们讨论报道。中间两名男士是追踪“水门事件”的记者卡尔·波恩斯坦和鲍勃·伍德沃德。


但凯瑟琳依旧支持编辑团队不断追踪事件的幕后真相。


这份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,赢得了所有媒体的支持,并使尼克松在1974年的8月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被弹劾而辞职的总统。



《华盛顿邮报》由此确立了美国大报的地位,并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,凯瑟琳则荣获了“世界最有权势的女人”的称号。


凯瑟琳接任《华盛顿邮报》时,只想守住这份家产,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0年,将邮报发展成为一家囊括报纸、杂志、电视台、有线电视和教育服务企业在内的庞大的新闻集团,总收入达到了14亿美元。


乔治·布什这样评价凯瑟琳:“她是一位真领袖、真淑女,是一代传奇。”



1997年,凯瑟琳将邮报大权下放,着手写出了著名的自传《个人历史》,并于1998年荣获普利策奖。


《华盛顿邮报》电影片段


凯瑟琳·格雷厄姆在回忆录中说,那天,当他们听到法院6:3的决议时,她抽出根笔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布莱德利:


我们总在圣诞节时候交换贺卡。但前两周的报纸比圣诞收到的贺卡还棒。你和你的团队付出了十二分努力,让这一切激动人心。和你共事,非常愉快。


布莱德利随后也回复了她:


和你共事不仅愉悦,它是一种事业,是荣幸,是挑战并能得到回报。


我不确定之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是否还能处理,但我清楚知道,再面对挑战时,整个报纸会齐心以勇气、决心和精神来面对。




多么精彩的故事!快去找电影来看吧~~



剧情部分综合自“独立鱼电影”(ID:duliyumovie)。更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欢迎订阅《新读写》杂志!
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
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


长按二维码  关注新读写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